每當重大節日的夜晚,長沙城里常常是萬人空巷,人們不約而同地涌向湘江岸邊,為的是觀賞一場僅僅只有20分鐘的煙花表演。在文化生活日趨多元的當代社會,很少有哪一項活動像橘子洲上的焰火燃放一樣,能夠引動十數萬人趨之若鶩、共同參與。
下午時分,警察已布滿沿江大道,離焰火燃放還有一兩個小時,大橋上的交通、行人開始疏導,地鐵、巴士、的士,包括私家汽車,都停止運送前往橘子洲上的客人。政府對相關地段進行嚴格的管控,不是為了所謂的“環境污染”,而是為了花炮燃放的有序和參與者的安全。
自古以來,人們從來不會隨意地去燃放煙花炮竹。而是在特定的時刻、特定的場合,來舉辦一場引起人們聽覺與視覺高度關注的活動。
這個時刻就是節日。
一、“爆竹好驚眠”:文化的提醒
什么是節日?
節日,就是祭日。在南方古音中,“節”、“祭”同音、同義。
在漢字中,“節”,繁體字寫作“節”,即指“竹節”,此字有“竹”,應與節日中的爆竹有關;甲骨文中只有“節”的字母“即”。
“即”,在甲骨文中,左邊是個祭祀的器物,右邊是個跪祭之人。《甲骨文字典》解釋為“祭祀的名稱”。可見“即”就是“節日”的原始之義。節日與祭祀是同一個源頭。在殷商時期,祭祀可能還沒有用到炮竹。
節日的本質是什么?
節日的本質就是文化提醒。比如說:一個國家的國慶定在某月某日,就是提醒國人,在歷史上某一年的今天,我們的國家誕生了!這樣通過節日的紀念活動,就喚醒了人們的一種國家意識。又比如一個人的“生日”,每年的這一天,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,而這天又是你母親的受難日。這樣就提醒我們珍惜親情,珍惜生命。
唐人張說《岳州守歲二首》云:“夜風吹醉舞,庭戶對酣歌。愁逐前年少,歡迎今歲多。桃枝堪辟惡,爆竹好驚眠。歌舞留今夕,猶言惜舊年。”就是對“年”的一種感嘆。“爆竹好驚眠”就是以除夕的“爆竹”加化了新年的到來,完成了“年”的文化提醒。
二、“爆竹一聲除舊”,祭祀中的文化
如果說節日與祭祀同源,那么爆(炮)竹就一定與祭祀有關。
《周禮·春官》中,分管春天祭祀的春官“大祝”所掌管的“九祭”中,第三祭即為“爆(炮)祭”。“爆”,就是炮、火燒,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火祭方式;但與一般火祭不同的是,爆祭要在祭祀時發出聲響。而竹節在燃燒時,因受熱會猛然炸裂而發出巨大的響聲,能引起視覺與聽覺的震撼,最能達到“爆”的效果,竹子自然成為了很受歡迎的一種祭品。于是“爆竹”流行開來。正是如此,當節字發展到周代,所有的金鼎文“即”中都加上了“竹”字頭,說明爆竹以祭,不但在周代已經流行,而且成為了禮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中國人的“爆竹以祭”,一直延續到了火藥的發明。南北朝梁時期宗懔所說的:“先于庭前爆竹,以辟山臊惡鬼”(《荊楚歲時記》),漢代東方朔所說的:“以竹著火中,烞熚有聲,而山臊驚憚”(《神異經》),都是燃燒一節節的竹筒、以爆炸聲來驅除“山臊惡鬼”。
其實,在周代,用火爆真竹的辦法不止是驅除惡鬼,而是更為廣泛的“驅儺”(音nuó)。
“儺”,是原始人對所有“難”的統稱,比如災難、危難、困難,難題、難關、難產……。儺的初文就是“難”。原始人認為,難,是籠罩人周圍的一種邪氣。人遇到了難,就要想辦法去驅除這種邪氣,因此發明了巫術。施行這種巫術就叫作驅儺。驅儺的手段除了以巫舞施放符、咒之外,還要借助嚴厲的面具和爆竹的聲響。
當然,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我們祖先的這種巫術稱之為“迷信”,因為“儺”既是一種原始的宗教、原始的科學,也是人類藝術、乃至文化的源頭。儺的觀念,至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,如桃符送福、門神辟邪、屠蘇祝酒、竹報平安……。從巫術施行的咒語、咒辭,逐漸演變成為祝語、祝辭;接著又將其衍化為可視可感的文化符號:春聯、年畫、壽酒、鞭炮。
——人們把信仰變成了一種對舊的日子的告別,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!
宋人晁補之的“殘臘初雪霽,梅白飄香蕊,依前又還是迎春時候,大家都備灶馬門神,酒酌酴酥,桃符盡書吉利。五更催驅儺,爆竹起,虛耗都教退。交年換新歲,長保身榮貴。愿與兒孫盡老今生,祝壽遐昌,年年共同守歲。”(《失調名》)是對這一場景的生動描述。王安石的 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(《元日》)就是對這種告別與向往的詩意表達。
然而,炮竹也曾被當著“迷信用品”惹起非議:民國年間,政府曾采取強制的措施、社會也曾有強大的輿論禁止鞭炮的燃放。
1927年,南京國民政府全面廢除農歷,報紙也不許用農歷紀日,郵局停止收寄賀年片,公安局上街查收賣煙花爆竹、春聯的攤位。1930 年,上海西門有一戶人迎財神,主人被帶進公安局。1931 年,上海江北一名苦力在家門口放鞭炮,被警察抓住罰了三塊大洋。1928 年正月初一,有個叫柴致和的國民黨黨員,走路時碰到另一位黨員楊道中,下意識地拱手拜年;結果楊道中將此事打了小報告,柴致和被罰在孫中山遺像前站立十分鐘……
至20世紀30年代,國家對春節的控制稍有松動,但對鞭炮的管理依然嚴格。
由于鞭炮是湖南重要的出口產業,同樣是湖南經濟命脈,1934年,省長何鍵開展危機攻關,組織經濟調查研究所深入瀏陽、醴陵實地調查,出版了《湖南之鞭爆》一書。書中《緒言》寫道:
自鞭爆銷路推及南洋與歐美諸國以后,鞭爆已非完全之迷信品,漸變成一種衛生品,因鞭爆具有排除瘴氣及避免癘疫之作用,華僑外人,多習用之。此種用途之變更,意義至關重大。蓋鞭爆既具有衛生品之性質,而衛生品又屬日常生活之必需品,其需要自不易受購買力之影響;換言之,其銷路當更有推廣與穩固之希望,故鞭爆一業,前途頗堪樂觀。
《湖南之鞭爆》全面調查了湖南鞭炮生產、銷售、出口的情況,總結了湖南鞭炮業對湖南經濟的貢獻,指出發展鞭炮業的意義和途徑,為湖南地方政府處理鞭炮行業的政策提出了建議,使鞭炮業的業態獲得了改善。
雖然這些都已成為歷史,但民國湘人處理鞭炮產業危機,將“非完全之迷信品,漸變成一種衛生品”,讓爆竹回歸到原始的驅邪、驅疫的理念,仍值得借鑒。
三、“東風夜放花千樹”,慶典中的文化
慶典與人類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。千百年來,它一直是人類認識自己、探索自身奧秘的重要途徑。從以下各個學科對慶典文化的研究列表,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:
慶典與文化 |
|||
學科 |
研究目的 |
研究方法 |
結果 |
歷史學 |
認識人類自身的歷史 |
各地域、族群的風貌、習俗 |
呈現歷史 |
人類學 |
人類文明總體框架和演化模式 |
了解慶典實況、宗教、藝術 |
認識人類自身 |
社會學 |
集團內經濟、政治、社會關系 |
慶典過程、人群內相互關聯 |
人與人的關系 |
心理學 |
了解人類的集體無意識 |
慶典中集體與個體的行為 |
認識人類心理 |
哲學 |
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中的關系 |
慶典中人的思維方式 |
認識人的思維 |
文學藝術 |
尋找創作素材 |
了解人與環境 |
創造作品 |
由此可見,慶典文化對于人類自身,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。
慶典,大都以同一種信仰體系為基礎,在同一群體中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。文化學者們普遍認為慶典有兩大功能:一是滿足個人的需要,二是維護社會的穩定。
很顯然,花炮文化是慶典文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;而且,它往往出現在慶典中的高潮部位。同樣,它具有慶典具有兩大功能:滿足個人的需要,維護社會的穩定。
這不是虛言。
首先,我們從滿足個人的需要來考察:慶典,是群體性的活動,每一個個體在參加慶典活動后,會逐漸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,在心理上出現一種特殊的釋放功能:慶典的歡樂能使參與者獲得勞累后的輕松、重壓下的釋放、煩惱中的忘卻、苦痛間的解脫,從而達到一種新的心理狀態。當慶典進入高潮,參與者進入一種迷狂狀態。如果此時此刻花炮與焰火如期綻放,人們產生心理共鳴、便有一種心花怒放的感覺!這種感覺是向上的、向善的、健康的、有益的,因此又是美好的。花炮文化在不知不覺中為心靈的凈化,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貢獻。
其次,就維護社會的穩定而言,也是有文化依據的。
人類學的研究認為:在所有大型的慶典活動,如奧運會、狂歡節、元宵燈節、龍舟節、姑娘節……中,人們之前的地位差別、性別差異、服裝差別和角色差別,都統統消失了。他們參與同一慶典,能體驗到一種群體的團結,一種不受社會等級結構約束的本性的聯系,從而形成了一種“共同情誼”。“這種情誼并不抹殺個性,相反它使個性獲得解放,不再對一般的規范亦步亦趨。……他們世俗權力的喪失得到了補償,獲得了神圣的力量,弱者的力量。”當花炮、焰火將慶典推向高潮時,這種和諧而又令人振奮的力量得到強化,生活燦爛如花的美好感覺將油然而生!
回顧人類的歷史,慶典的高潮形式,是各式各樣的:原始時代的《葛天氏之樂》,是以“總禽獸之極”而達到高潮;西班牙西紅柿節是以番茄大戰收場;奔牛節的高潮在男人與牛群的狂奔;巴西的狂歡節最后就是醉酒與派對狂歡……總之,在焰火出現之前,世界各地的大型慶典的高潮,多是混亂與瘋狂。
自從有了炮竹煙花,人們的內心的狂喜與宣泄賦予了一個叫做“焰火”的新的形式。這一形式,安全而又文明。
炮竹煙花,讓人類的慶典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!
近些年來,中國人的日子過得好了起來,但總總覺得生活少了些什么?人們回望傳統漸漸意識到:這些缺失的東西,就是年的味道、節的味道、鄉村的味道、兒時的味道。
作家馮驥才在《年味》的文章中寫道:
“年味”,并不是物質的豐盛,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。濃濃的年味,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。它緣于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,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。
他接著說道:
年文化的內涵是什么?我用四個字來概括———驅邪降福。喜慶、吉祥、平安、團圓、興隆、長壽、富貴,這些都是年的意蘊,它們凝聚了人們對生活、對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。……幾千年來,無論是貼春聯、吃年夜飯、祭祖,還是守歲,燃放鞭炮,拜年等等,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,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。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,此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。中國人每過一次年,就深化一次我們民族的親和力、凝聚力,也就是加強民族的生命力。這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,是我們民族的至寶。
近些年來,由于某些人輕視精神的意義,也就漠視了相關的文化。他們屈于“環保追責”的壓力,簡單地、粗暴地、籠統地禁止一些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;對民俗所承擔的民族精神與情感造成了新的危機。這種危機,比工業化對大氣的污染還來得更為廣泛與深刻。
對這些人來說,他們可以拒絕煙花炮竹,但不能拒絕人民的慶典、國家的慶典.因此,我們要把“花炮文化”,轉型做大為“慶典文化”,要從文化的高度來繼承傳統、發揚傳統、享受傳統,享受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