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人為何喜歡放炮,可謂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,有人說那是為了驅逐一種叫“年”的怪獸。有人說是為了祈福辟邪......其實我們可以從小孩喜歡放炮這一點看出點門道,小孩并不懂祈福辟邪,但小孩就是喜歡放炮,而小孩喜歡的是炮的聲音,這種聲音可以給人們帶來刺激、興奮和快感,而這種聲音是尋常得不到的。
古人也一樣,那時人們除了可以聽到下雨打雷的聲音之外,就再也聽不到任何震耳的聲音,當人們得到鞭炮這種聲音之后,發現這種聲音可以烘托環境氣氛,表達心中某種神圣和愉悅的心情,于是鞭炮就成了喜慶活動必放的一種聲音,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凡是婚嫁、喪葬、建房、慶典、祭祀、祈拜等活動都要放炮的原因,而不是僅僅因為過年才燃放鞭炮。
造鞭炮自然離不開火藥,而火藥卻是我國古代的重大發明,影響了整個世界,火藥的發明是不意間的成果,那時的煉丹術士在偶然間發現將芒硝、硫磺和木炭按比例混合在一起,見火可引發燃燒產生熱量,只是燃燒和正常火的燃燒不一樣,具有快速放射噴發的特點,但人們還不知道這玩意能干什么。于是有人琢磨用紙將火藥層層包裹起來,插上一根裝有火藥的空心草,將口用絲線緊緊勒死點燃,結果就產生了巨大的聲響,以后經改進做成了圓型紙捻式的產品,這就是最早時的炮,只是這時還不叫鞭炮,因為它是單響,故叫炮仗和爆竹,后來人們又經過改進使用一根捻子,而將火藥分成上下兩層裝填進行燃放,便出現了火箭原理,當底部一響爆炸后,將上面的一響推向天空引爆,就產生了二響炮仗。再后來人們覺得炮仗還不夠刺激,就將爆竹大幅縮小,把紙捻編織連接在一起進行燃放,就產生了機關槍的聲響效果,這就是現在的鞭炮。之所以稱它為鞭炮,一是因為鞭炮的聲音很象馬鞭子甩出的聲響,二是鞭炮是象編辮子一樣編出來的,故叫鞭炮。自從發明了鞭炮以來,人們就對它寄托了很深的感情,一直燃放到現在長達1000多年。
遺憾的是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和鞭炮,但在此后的延續發明創造上卻停止不前,誠然中國是最早將火器應用于軍事領域的國家,只是火器的發展實在不敢恭維,北宋時期使用的火槍火炮的發射管是用竹筒做的,直到元代以后才改用金屬發射管,而且囿于現場裝藥換藥、點火發射的落后狀態,既無速度又無效率,更多的則象放鞭炮一樣,威懾作用大于實戰作用,戰爭的勝負主要還是靠冷兵器的對抗來決定,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,幾乎沒有什么變化。但火藥自14世紀傳到歐美國家以后卻是另外一番天地,其火藥和火器都得到快速發展,公元1779年,英國化學家e霍德華發明了雷汞,它是一種起爆藥,為引爆炸彈提供了方便,公元1807年,英格蘭人利用氯酸鉀、硫、碳發明了第一個擊發藥,為擊發槍彈創造了條件,公元1863年,j威爾勃蘭德發明了威力強大又安全性能特佳的“梯恩梯”炸藥,公元1884年,法國化學家p維埃利發明了無煙火藥,為馬克沁重機槍的發明提供槍彈方面的條件,因為之前所用的有煙火藥,容易產生太多雜質而出現阻塞,不能連續不斷地發射子彈,至此無煙火藥就成了普遍使用的發射藥。公元1887年,諾貝爾將他所發明的達納炸藥加入硝酸胺,又發明了高效廉價安全的“特種黃色炸藥”。所有這些現代火藥的產生,都為現代火器的產生創造了必備條件,于是冷兵器時代就被熱兵器時代所替代,而這時發明火藥的中國還處于燃放鞭炮“驅邪避禍”的階段。記得1866年英國使臣曾代表英國政府給乾隆皇帝贈了一批包括新型火槍、火炮和望遠鏡在內的禮物,乾隆皇帝看后卻不屑一顧,認為那是小孩耍的玩意,一直放在故宮的院里成了廢銅爛鐵,直到他的后人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才知道這玩意的厲害,被逼的賠了銀子又割地。中國人發明了火藥,但卻倒霉在火藥上,中國人發明了鞭炮,卻輸在了馬克沁機槍劈哩啪啦的響聲中,實為一個莫大的諷刺。不過還好,中國人還是把燃放鞭炮的傳統文化繼承了下來,而且發揚廣大,也算是對古人四大發明的敬意吧,只是讓人納悶的是,洋人也發明過火藥,怎么放炮的勁頭就沒有中國人大呢?
如果你坐在航天器里俯撖中華大地,你會發現中國每天都在放炮,東南西北,城市農村,幾乎炮聲此起彼伏,無處不響,保守估計每天約有五萬個地點在燃放鞭炮,平均每個點炮資100元,一天的放炮費用是500萬元,一年合下來是18億元,但和春節放炮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,過年期間中國約有四億個家庭放炮,平均每個家庭炮資100元,合計是400億元,全年估計要炸掉450億上下。適逢春節來臨,從除夕晚上零點的鐘聲敲響開始,整個華夏大地在同一個時間頓時萬炮齊鳴,億槍開火,延續時間20分鐘以上,那陣勢真是地動山搖,聲震四海,足以驚天地泣鬼神。但是近幾年禁限放的區域越來越多。
雖說有禁令,聽說只要聽到誰家放鞭炮就去哪家罰款,可農村路遠天黑,習俗難改,大年三十,要真有哪個領導敢跑到農民家里,估計會把人給惹急了,自己都脫不了身。所以也不得不慢慢來,一年比一年收緊!
聽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,我不禁想,人們到底為什么有這么深的鞭炮情節呢?讓我來猜一猜幾個原因吧?
1、嚇唬野獸
我覺得最初應該是這個功能吧?曾經的人們,經常會受到各種虎狼豺豹的騷擾,在過年這么重要的節日里,煙花爆竹發出的光可以起到過去生火的功能,還可以用聲響嚇唬野獸,硝煙的味道估計也會令野獸們望而卻步,如此,便可以過個好年了。
2、廣而告之
在過去那沒有電話,沒有廣播,沒有朋友圈的年代,村里的人家住得也沒有如今城市這么緊湊,家里若有紅白喜事,如何告知大家呢?最好的工具當然是鞭炮了。
過年的時候我們也會聽聲辯事,聽到鄰家放鞭炮,便大概知道他家要么是吃團年飯了,要么是來客人了,要么是新年里有人出行了。
3、振奮壯膽
過年過節,都要圖個好心情,人們需要比平時更加興奮。鞭炮聲和鼓聲應該有差不多的功能,能讓人精神振奮,從養生的角度來說,適度的鞭炮聲應該是有益健康的。
4、好玩刺激
小時候,總看到男孩子們爭搶放過的鞭炮里沒有爆掉的小爆竹,然后用各種方式點燃,鞭炮越響越開心,越顯示自己的勇敢,也順便捉弄女孩子們。
在我們成長的那個沒有游戲沒有玩具的年代里,鞭炮應該是最好玩的一種玩具了。對男孩子們的誘惑力,應當不低于女孩子們對新衣的盼望吧!
即使到了如今,男孩子們還是很喜歡放鞭炮煙花,總是非常的興奮。這大約是因為,這是一種在安全范圍內的危險游戲,男人不能去玩槍玩炮,至少可以玩鞭炮啊!
5、習俗傳承
由于以上的原因,放鞭炮成為了人們的習慣,一代代流傳下來,變成為了一種習俗,根植于人們內心,成為一種下意識。少了它,就好像少了點什么。很多人感慨,沒有鞭炮聲的年還有什么年味呢?當然,也有一部分為禁炮令喝彩的,怎么說呢,希望人們能夠越來越理智的看待吧!
在城市,人口密集,確實需要禁限放,不過在農村,也許可以稍放寬些,采用限量、限時相結合的方式。
對于人們為什么這么愛煙花爆竹,大家有什么其它看法呢?歡迎留言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