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
這首詩能夠流傳至今,足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與傳承性!
千百年來的春節習俗,“煙花爆竹”成為了象征性的符號元素,描述了人們對春節的美好向往與傳統文化的繼承。
可是近年來,中國各地煙花凋謝,爆竹啞彈,莫名其妙地讓燃放煙花爆竹成為了污染環境的來源,并且帶上了“緊箍咒”!
誰是唐僧?是誰給千年傳統文化帶上“緊箍咒”?
各地紛紛出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條例,明確說明了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性。有些地區甚至是終身禁止燃放,有些地區念文化舊情,進行合理科學地燃放;
更讓人憤怒的是,銷售煙花爆竹危害公共安全,燃放煙花爆竹更是一種違法行為!
試問:為什么在繼承傳統文化中,燃放煙花爆竹卻是背上了“罵名”?
有生產就有需求,這是經濟規律;有需求就能滿足,這是人們的追求。
看來,人們沒有忘記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中的“火藥”。
老祖宗留下來的精髓,能丟掉嗎?
燃放煙花爆竹
來源于人們心中的一個傳說故事!
浩蕩夜空,時光停留在懵懂的年代。
記得小時候,父輩們給我講了一個故事!我很好奇,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故事呢?
原來,故事的內容是和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有關。
在很久以前,每到中國傳統節日除夕夜晚上,就會有一個叫“年”的妖獸來到人間作怪。
這個“年”的妖獸異常兇猛,殘害百姓與牲畜,弄得除夕夜當晚人心惶惶。
其中就有一座村落的人家,為了想在除夕夜趕跑“年獸”,就在自家的門上掛起紅色的物品;
還把砍來的“竹腔”借助內部空氣的力量制熱膨脹,使得竹腔爆裂,發出了一聲巨響,從此把“年獸”嚇跑,也保住了這家人的生命安全。
這個方法成功把“年獸”嚇跑的消息傳遍了神州大地,各村每戶人家都紛紛效仿;
到了我國成功發明“火藥”的問世,相續就出現了煙花爆竹。
從那以后,人們就用火藥制作的煙花爆竹代替原先的爆竹,并且在除夕夜當晚燃放,共同歡度一個安詳幸福的新春佳節!
雖然這個故事很虛幻,但早已是家喻戶曉,老少皆知。
也誕生出了很多與煙花爆竹有關的詩詞,如有 “爆竹聲聲辭舊歲”、“ 爆竹聲中一歲除”、“ 爆竹驚鄰鬼,驅儺逐小兒”等;
詩詞中描述了燃放爆竹驅邪避禍的古老習俗,也表達了人們喜迎春節的美好祝愿。
耀眼星辰,煙花爆竹詩詞菁華薈萃,歷經千百年來不衰!還成為了小朋友們朗朗上口的教科書經典詩句。
這說明,燃放煙花爆竹,是文化傳承、是抒家情懷!
試問:2000多年的傳統文化,為何如今要給燃放煙花爆竹帶上“緊箍咒”呢?
燃放煙花爆竹
是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美好祝福!
當如今各地頒布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條令后,人們就在無聲無息中度過每一個傳統節日,不禁令人感慨:“逢年過節漸漸淡化,如同炒菜沒有放鹽?”
透過歷史的長河,我感知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……
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聲討中,有多少人了解我國爆竹歷史的起源嗎?
在沒有火藥和紙張的出現時,我國爆竹起源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
無論歲月幾經變遷,從古至今唯一不變的是:“逢年過節少不了煙花爆竹!”
除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外,如婚禮喜慶、葬禮祭祀、各類慶典、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煙花爆竹。
可想而知,煙花爆竹不僅是人們表達節日的祝賀,更是一種歷史符號文化的傳承。
根其深、心所向,使得燃放煙花爆竹在人們心目中占據了重要地位!
在海南各地區,只要爆竹聲聲響,人們口中就會道出:“恭喜發財、大吉大利。”
可見,燃放煙花爆竹,不單單是為了節日喜慶的相互祝福,更是凝聚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綿綿情懷。
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開始,在我國城市視乎聽不到煙花爆竹的響聲,禁炮更是蔓延到農村各地……
有很多網友就會感慨地說:“沒有煙火的味道,這是在過節嗎?”
也有很多人在追問禁止煙花爆竹的事實真相!
是煙花爆竹造成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?
還是民心所向的強烈呼聲下實施的呢?
還是當官所謂的“政績”強壓下抹殺千年文化?
不得不說,如果一禁再禁的話,煙花爆竹將會退出歷史耀眼的舞臺;2000多年的歷史傳統詩句“爆竹”將被退出教科書。
原來,一張條例的禁令,是這么可怕的!
燃放煙花爆竹
是對民俗文化活動最好的尊重!
近年來,各省份地區把生態環境的治理提升為藍圖保衛戰,“禁燃”的法令紙張更是貼滿神州大地。
城市禁了、鄉鎮禁了,就連農村也要禁止燃放煙花爆竹。
有人就會說:“工業污染為什么不關閉?汽車排廢氣為什么還要銷售?最后成為犧牲品的還是煙花爆竹!”
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李志青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個觀點:對中國人來說,“煙花爆竹已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習俗,也不是一種奢華的娛樂,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符號”。
就好比“春節要吃年糕”、“元宵節要吃餃子和湯圓”、“端午節要吃粽子”、“中秋節要吃月餅” ……,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符號,已經深入人心,融入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。
燃放煙花爆竹是人們最熟悉的,也是最傳統的祈福、祭祀、拜神等廟會儀式,是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中最為直接的體現。
但是,在政府的“禁燃令”發布下,就連最有煙火味的廟會活動也變得無聲無息了!
就拿海南小島來說,今年的元宵節陵水傳統民俗“游神舞獅”活動,沒有爆竹的助興下,整個活動現場少了許多熱鬧……
就連海南各地舉辦的一年一度千年傳統廟會民俗“軍坡節”(也稱為公期)活動,也是少了煙花爆竹的熱鬧聲響。
試問:有約束力的傳統民俗真的能傳承更遠嗎?
在傳統民俗與生態環境的問題上,我們不能丟了祖先忘了本。
燃放了2000多年的爆竹傳統習俗,為何成為了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?是企業沒有推陳出新的環保生產,還是政府監督不到位?
自從“禁燃令”的實施,并沒有沖淡了人們根深蒂固的傳承意識,反而激起了民怒,有人卻是偷偷地燃放煙花爆竹,有人卻是在三更半夜燃放……;
看來,在千年傳統習俗面對,一張“禁燃令”還是要尊重民意、尊重傳統。
煙花爆竹記載了一個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,承載著中國億萬百姓對傳統節日的感受和情懷,盡管燃放帶來了一些負面生態環境問題,但不能一刀切,一禁了之!
民俗不應該被約束,應該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,傳承文化與創新發展。
燃放煙花爆竹
有利于傳承習俗文化
又防止西方節日文化的入侵!
曾幾何時,你有想過在自己家鄉的熱土上,與親朋好友愉快地度過了外國人的節日?
比如情人節、萬圣節、平安夜、圣誕節……;
而你卻在深夜里感慨地說:“過春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,沒有了年味,沒有了意義。”
就連全國政協委員陳文曾經說過一句話:“如果連春節都不讓放煙花鞭炮,中國的傳統節日越過越冷清,那么,若干年后,我們的后代就可能只知道所謂‘圣誕節’和‘情人節’了。”
確實如此!在“禁燃令”的實施后,很多城市農村,逢年過節如平常,人們在無聲無息中度過每一個傳統佳節……;
就連小孩子都說:“爸媽,我們這是在過年嗎?怎么聽不到煙花爆竹的聲音呢?”
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,文化全球化的呼聲越來越高。西方節日中的情人節、萬圣節、圣誕節越來越受到我國年輕人的青睞。
而在我國聲勢浩大的“禁燃令”下的傳統節日,使得年輕人過得乏味無趣;如若這種現象長久下去,西方節日必定會沖淡我國的傳統節日!
在2018年9月24日,全國民俗專家齊聚瀏陽說了一句話:“缺少煙花爆竹的節日沒有情感寄托。”這就好比沒有娘親的孩子在外漂泊!
燃放煙花爆竹,不僅給傳統節日增添色彩,更能凝聚人情味、家國味;
禁止燃放煙花爆竹,我們丟了老祖宗的文化精髓不說,還能助長了西方節日對我國年輕人的影響。
如果說燃放煙花爆竹,污染了生態環境、造成了噪音、危害了公共安全;
那么,我們應該倡導乘坐公交車上下班、夜間少放廣場舞音樂擾民、少開車降低交通事故……。
任何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,我們要科學地分析是“利大于弊”,還是“弊大于利”;而不是拿煙花爆竹來開刀,今天禁了這座城,明天又禁了那個村!
搞一刀切、一棍子打死的“禁燃令”,是不可取的。
如果說十多年前禁止燃放煙花爆竹,是民眾意見的反映;那么今天人們希望有限度地解禁,也是真實意愿的反映。
開禁煙花爆竹,是初心不忘,是尊重傳統、尊重民俗、尊重民意;
畢竟,漂泊的孩子要回歸娘親的懷抱!
期待,傳統習俗回歸!
2019年的全國“兩會”,煙花爆竹會在城市上空中綻放嗎?
你看,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淡了……
作者:林尤云 筆名:筆下有情